與藝術家對談

開始日期
2025年3月4日
地點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33樓全層
分類

Q1. 為何選擇《山海經》作為系列新作的主題?

《山海經》是一部很神秘的古籍,單看文字的描述,已令人感到很好奇。作為中國古代一部集神話、地理、民俗於一體的經典著作,其內容不僅包含了豐富的神話傳說,也描繪了遠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界的想像與認知。書中所述的「山」與「海」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是先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想像的象徵。這種對大自然的神秘與藝術的表達,為風景畫創作提供了無盡的靈感源泉,而且可以天馬行空地幻想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山海世界」。

以《山海經》為主題創作風景畫,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更是對自然與宇宙的深刻思考。透過丹青筆墨,藝術家可以將書中的神話生物、奇異景觀重新建構,賦予它們新的生命與意義。這種創作過程不僅是對古代文化的再現,更是對個人內心世界的探索與表達。藝術家在描繪這些奇幻景象時,其實是在與古代先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透過畫筆穿越古今,遊歷宇宙,思考人生的意義與未來的方向。

此外,《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與精神力量。這些故事透過山水畫的形式再現,不僅能激發觀者的想像力,也能引發對生命、自然與宇宙的深刻思考。因此,以《山海經》為題材創作風景畫,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更是一種對自然與人生的藝術化表達與哲學思考。

 

Q2. 作為當代藝術家,傳統對您來說意味著什麼?如何在作品中讓水墨畫符合當代語境?

我很熱愛閱讀文學和詩詞,一直以來都以傳統文化概念注入山水畫,逐漸形成了個人風格和藝術語言。借《山海經》為題來表現山水畫,是幾年前的忽發奇想,還沒開始落墨創作,已寫了過萬文字和畫了多張草圖來為自己設定以天馬行空的創作方向。

後來古魏博物館新成立前,邀請了我為開館第一位合作的本地藝術家。由於他們沒有任何創作限制,我就想借這次,以一個全新的想像去詮釋古人對「山」與「海」創造的宇宙觀。

「而現代人普遍對《山海經》的形象是暗黑、神秘、詭異甚至恐怖,我的作品相反以青山綠水、淡泊小隱、科幻奇想來給觀眾一個新視野,每件作品都隱藏了一些神獸,牠們代表著大自然有其存在的權利、價值與生活空間,順便帶出一點兒環保訊息。」

以《山海經》來借題發揮並不是一個新題材,很多人都做過,各有特色。這次我並不是想提出一個很深奧的文學議題去為大家作出具研究價值的水墨創作,亦不需要太嚴肅去批判畫作帶來什麼文化意義,只想觀眾看到活潑的畫面和色彩而感到喜悅。

當你閱讀古籍中記載的華夏文化的傳說與神話,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羿射九日」、「鯀禹治水」、「女丑祈雨」、「巴蛇吞象」等,都值得我們重新審視故事內裡所帶來的思想傳承。

看過《山海經》都知道,這是一部涵蓋地理河流、植物草藥、禽魚鳥獸等的經籍,也有我們熟悉的遠古歷史人物如神農氏、伏羲氏、女媧、蚩尤等。而我的作品每件旁邊都有中英文字作基本解說,部分摘錄原文,然後由觀眾自行去延伸想法和感悟。

Q3. 能簡述作品中所用到的水墨技法嗎?

「在水墨畫技法方面,我今次用了一種以「點線面」為皴法的黑白加白青色山水,又借宋元年間的古畫來二創一系列以勾線為主的工筆山水,也將潑彩技法揮出科幻未來的感觀。」

三者形成了遠古、近古、現代的時空交錯,以上都是純粹為滿足個人對水墨繪畫的熱愛和藝術探索,希望觀眾看到我的設計觀念和視覺美學,並產生共鳴。

位置

香港黃竹坑道21號環匯廣場33樓全層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

最後入場時間為閉館前1小時

週一(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年初一至三休館